二维码
北高遥数字技术应用产业互联平台

扫一扫关注
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行业资讯 » 产业动态 » 正文

智慧城市建设路径 | 浅谈韧性城市的“数字永生”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25-03-26 11:07:28    浏览次数:18    评论:0
导读

在自然灾害频发、城市风险多元化的今天,“韧性”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核心命题。如何让城市既能抵御冲击,又能快速恢复?答案或许藏在“数字永生”这一概念中——通过北斗导航与人工智能(AI)技术,构建城市的“数字克隆体”,让城市在虚拟与现实的交织中实现智慧化、动态化的韧性升级。智慧城市的进化路径:从信息化到“

在自然灾害频发、城市风险多元化的今天,

“韧性”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核心命题。

如何让城市既能抵御冲击,又能快速恢复?

答案或许藏在数字永生这一概念中——通过北斗导航与人工智能(AI)技术,构建城市的数字克隆体,让城市在虚拟与现实的交织中实现智慧化、动态化的韧性升级。

智慧城市的进化路径:从信息化到数字孪生

传统智慧城市建设以信息化为基础,通过物联网、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城市数据的采集与共享。而韧性城市的融合,则将这一进程推向更高维度:

数字孪生技术通过实时映射物理城市,构建虚拟克隆体,实现灾害模拟、资源调配和决策优化。例如,杭州利用数字孪生推演暴雨洪涝的影响,提前制定防灾方案;北京则通过城市大脑整合北斗定位、传感器数据,形成全域感知的韧性治理网络。

这一过程中,北斗系统扮演了时空基准的角色。作为全球高精度定位基础设施,北斗不仅为城市提供厘米级定位服务,还通过授时功能确保多源数据的时间同步。例如,北京地区应用的基于北斗的城市安全源数据平台,可实时监测桥梁、管网的微小形变,预警潜在风险。

AI:让城市学会思考的韧性引擎

如果说数据是城市数字永生的血液,AI则是驱动其自我优化的神经中枢。在韧性场景中,AI的核心价值体现在:

1.预测与预警:通过分析历史灾害数据与实时监测信息,AI可构建风险模型,提前识别城市脆弱点。例如,广州利用国产开源大模型DeepSeek优化应急预案,提升极端天气下的响应效率。

2.自适应决策:面对突发灾害,AI可快速生成多套应对方案。如数字孪生平台结合AI算法,模拟不同救援路径的效果,辅助管理者选择最优策略。

3.资源动态调配:AI通过分析人口流动、交通拥堵等数据,实时调整应急物资分配与避难路线规划,避免资源孤岛

更深远的意义在于,AI推动城市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学习。通过机器学习,城市可不断积累灾害应对经验,形成迭代升级的韧性能力。

数字永生的实现:从克隆到共生

数字永生并非简单的数据堆砌,而是通过感知-分析-决策-反馈闭环,让虚拟城市与物理城市深度互动。其核心步骤包括:

1.全要素数字化:利用北斗遥感、无人机测绘等技术,构建城市三维模型,涵盖建筑、管网、植被等细节。

2.实时数据注入:通过5G、物联网设备,将交通流量、环境质量等动态信息同步至数字孪生体。

3.智能推演与干预:在虚拟空间中模拟地震、洪涝等场景,预判损失并优化应急预案;同时,将决策指令反馈至现实世界,指导救援与重建。

这一过程不仅让城市具备抗打击能力,更赋予其自愈潜力。例如,深圳通过AIoT(人工智能物联网)实时监测地下管线,自动触发泄漏修复机制,将事故影响降至最低。

韧性城市的数据引擎:平战结合与全民参与

韧性城市的终极目标,是实现平时精细治理,灾时快速响应的平战结合。这需要打通两大数据链路:

纵向整合:构建--街道多级数据平台,打破部门壁垒。例如,杭州的城市大脑实现跨部门应急数据流转,提升基层治理效率。

横向协同:引入企业、公众等社会力量,通过众包数据(如社交媒体信息、移动终端信号)补充官方监测盲区。

此外,区块链技术可确保数据共享的安全性,防止隐私泄露;而数字政府的深化建设,则为数据互联互通提供制度保障。

迈向会呼吸的未来之城

从北斗定位到AI推演,从数字孪生到韧性治理,技术的融合正让城市变得更加聪明坚韧

未来的城市不仅是钢筋水泥的集合体,更是一个能感知、会思考、可进化的生命体

当每一座城都拥有数字永生的能力,我们迎来的将是一个既能拥抱变化、又能守护安全的新时代。

 

 


 
(文/小编)
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
免责声明
• 
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,作者: 小编。欢迎转载,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:https://www.bdfwcn.com/news/show.php?itemid=437 。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,请读者仅做参考,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、触犯法律的内容,一经发现,立即删除,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。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。
0相关评论
 

京ICP备2023004569号